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基础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供应能力方面
发电装机增长
传统能源装机稳定
在火电方面,近年来新投产了一批高效、大容量的火电机组。例如,许多地区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不断增加,这些机组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能够在迎峰度夏期间稳定地提供大量电力。它们不仅能够满足基本负荷需求,而且在用电高峰时段可以灵活调节出力。
水电方面,我国水电建设成果显著。像金沙江、雅砻江等流域的大型水电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增加了水电的总装机容量。在迎峰度夏期间,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这些水电设施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发电,为电力供应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支持。
新能源装机快速发展
太阳能发电方面,我国的光伏产业蓬勃发展,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从西部的荒漠地区到东部的分布式屋顶光伏。在夏季,光照充足,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较高,可以为电力供应增添可观的电量。例如,在一些光照资源丰富的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安装在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上,在迎峰度夏时可实现就地消纳,减轻电网的供电压力。
风电方面,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齐头并进。在北方的草原和沿海地区,大量的风电场已经建成。夏季虽然风力资源相对冬季可能稍弱,但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先进的风电技术,仍然能够稳定地提供电力。而且,风电与其他电源的互补性不断增强,提高了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供电能力。
电网建设完善
跨区域输电通道拓展
特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建设和完善,实现了更大范围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例如,“西电东送”工程中的特高压线路,将西部的清洁能源电力高效地输送到东部用电负荷中心。在迎峰度夏期间,东部地区用电需求大增,通过特高压线路可以将西部的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及时送达,满足东部地区的电力需求,同时也提高了西部清洁能源的消纳水平。
区域内配电网升级
城市和农村的配电网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在城市,配电网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能够更好地应对夏季高峰时段的电力分配需求。例如,通过安装智能电表、智能开关等设备,可以实现对电力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减少电力损耗,提高供电可靠性。在农村地区,配电网的改造提升了供电能力,使得农村居民在迎峰度夏时也能够稳定用电,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
需求侧管理方面
需求响应机制逐步成熟
工业用户参与度提高
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参与到需求响应项目中。在迎峰度夏期间,当电力供应紧张时,这些工业企业可以根据电网调度指令,调整生产计划,例如将生产时间从用电高峰时段调整到低谷时段。一些高耗能企业通过采用错峰生产、轮休等方式,减少在高峰时段的电力负荷,既保障了企业的基本生产需求,又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做出了贡献。
居民用户节能意识增强
随着节能宣传的深入,居民的节能意识不断提高。在夏季,居民会主动采取一些节能措施,如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摄氏度以上)、减少不必要的电器使用等。同时,一些地区还推出了居民需求响应项目,鼓励居民在用电高峰时段减少用电,以换取一定的电费补贴等优惠措施。
有序用电方案科学合理
精准分类负荷管理
各地的有序用电方案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和负荷特性进行了精准分类。对于医院、交通枢纽等重要的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给予优先保电。而对于可中断负荷,如一些非连续性生产的工业企业和商业场所的非关键设备负荷,则在电力供应紧张时进行有序控制。这种分类管理方式可以在确保基本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平衡电力供需关系。
能源储备方面
煤炭储备充足
电厂存煤量达标
火力发电是我国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电厂的煤炭储备至关重要。在迎峰度夏之前,各地的火电厂积极储煤,许多电厂的存煤量达到了规定的安全天数以上。例如,一些大型火电厂的存煤量可以满足15 20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发电需求。充足的煤炭储备可以保障火电机组在迎峰度夏期间稳定运行,减少因煤炭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电力供应中断风险。
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完善
我国建立了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在煤炭的主要产区和消费区设置了应急储备点。这些储备点可以在煤炭市场供应波动或运输受阻的情况下,迅速向电厂等用煤单位提供煤炭,增强了整个电力供应系统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储能技术发展助力
电池储能示范项目运行
一些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已经投入运行,如锂电池储能系统在部分地区的电网侧和用户侧进行试点应用。在迎峰度夏期间,电池储能系统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储存电能,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这有助于平滑电力负荷曲线,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供电可靠性。
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
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步伐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在电力系统中具有独特的调峰、调频、储能等功能。在迎峰度夏时,抽水蓄能电站可以在负荷低谷时将水抽到上水库储存起来,在负荷高峰时放水发电,有效地调节电力供需平衡,提高电网的运行灵活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