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我国天气形势复杂多变,呈现出雨季进程偏早、高温日数多、台风生成登陆情况异常及强对流过程频繁等特征。具体如下:雨季进程总体偏早: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303.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2%,降水分布点强面弱、前少后多。局地强降水频发,全国共有153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当月极值,其中11站突破历史极值。长江中下游6月7日入梅,较常年偏早7天;华北雨季7月5日开始,为1961年以来最早。全国平均气温高: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8.5天,为历史同期最多,平均气温16.8℃,为历史同期次高。陕西、河南、山东等6省(区)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45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台风生成晚、登陆早、数量多:入汛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7个台风生成,其中3个登陆我国,比常年同期偏多1.1个。第1号台风“蝴蝶”于6月11日生成,较常年显著偏晚,但初台即登陆。强对流过程多,影响范围广:入汛以来,全国累计发生23次强对流过程,主要表现为多点散发、局地极端风雹天气显著的特征。多地出现12级以上阵风,部分地区出现雷暴大风和冰雹天气。针对当前天气形势,未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防范工作:山洪灾害防御:强化监测预警,紧盯“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个关键环节,将责任和措施逐网格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确保人员应撤尽撤。水库防垮坝:落实水库“三个责任人”和“三个重点环节”,严格病险水库汛期空库运行管控措施,强化对水库大坝、溢洪道等关键部位的巡查排险,预置应急抢护措施。淤地坝安全度汛:落实黄河流域淤地坝保坝措施,对下游有人居住的淤地坝,逐坝落实预报、巡查、转移避险责任,确保预警信息直达一线,险情出现时下游人员迅速撤离。中小河流洪水防御:落实监测预报、预警发布等责任,第一时间转移受威胁群众,排查整治河道淤堵、枯木枯枝堵塞桥涵壅水等风险,保障行洪通道畅通。台风防御:密切监视台风移动路径、发展态势等,及时将预报预警信息传递至防御一线,提前落实各项防范应对措施,如加固建筑物、清理排水管道、做好海上作业船只回港避风等工作。冰碛湖溃泄风险防范:强化监测,关注下游有群众居住和重要设施的冰碛湖,动态掌握其面积、水位等变化趋势,开展溃决风险评估并将结果送达有关地方,指导督促地方做好预警信息发布和人员转移工作。抗旱保供:加强旱情监测预报及趋势分析,逐流域、逐水库等开展降雨来水预报和供需水平衡分析,强化抗旱“四预”措施,科学储备和调配抗旱水资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