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木刻》刻向生之路”可理解为纪录片《烽火木刻》中所展现的木刻艺术在抗战时期的发展历程与意义。以下是具体介绍: 纪录片概述《烽火木刻》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联合广州美术学院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于2025年8月12日—19日在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播出。该片共八集,包括《笔与刀》《武器》《在延安》等,从木刻艺术的视角带领观众重回烽火连天的年代,深入讲述现代木刻艺术的历史脉络,重点呈现其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所发挥的文艺救国力量。 木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兴起与传播:中国近代木刻艺术得益于鲁迅引进和推介西方版画艺术。上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版画创作风靡全国。1931年8月,鲁迅在上海主持暑期木刻讲习会,为中国培养了首批现代木刻骨干,播下了新兴木刻运动的火种。成为抗战宣传武器:抗日战争爆发后,木刻因制作成本低、速度快、表现力强且便于携带传播等特点,成为抗战宣传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国统区还是抗日根据地,都大量采用木刻艺术进行宣传,如江丰的《“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城》等作品,用刀与木、黑与白刻画着民族的呐喊与抗争。在延安的发展: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众多木刻家汇聚于此,如江丰、力群等,培养出古元、彦涵等一批青年木刻家,形成了“延安学派”。他们起初的作品在技法和风格上保留了一些既有特点,但后来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木刻家们纷纷下乡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生活和抗战场景的作品,如古元的《割草》《加紧运盐》等,使延安木刻趋于成熟,实现了木刻艺术的大众化和民族化。 木刻艺术的意义抗战木刻是现代美术的华章,更是大众文艺的丰碑。它用刀与木、黑与白铭刻了民族的怒吼与希望,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抗战意志的视觉媒介,在我国现代艺术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艺术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