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京津冀产业升级转型成效调查中,京津冀产业协同走深走实情况的分析:
政策引导与顶层设计
规划引领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例如,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种明确的功能定位为产业协同提供了基本框架。
各地根据规划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本地产业向符合区域协同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型。例如,河北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制定了针对不同产业的承接转移指导目录,引导绿色、高端产业的有序承接。
政策扶持
在财政政策方面,设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转移对接等项目。如对疏解到河北的企业,在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降低企业疏解成本。
税收政策上,对符合产业协同发展要求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例如,对于在京津冀区域内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给予减免或返还,鼓励企业在区域内优化布局。
土地政策方面,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提供充足的土地指标保障。河北的雄安新区在土地利用规划上,优先保障符合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定位的项目用地需求。
产业转移与承接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北京向津冀疏解了大量一般制造业。如北京现代汽车将部分产能转移至河北沧州,带动了当地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的发展。沧州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为核心,涵盖零部件生产、汽车物流、汽车服务等多环节的汽车产业集群。
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也加快向津冀疏解。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部分商户迁至河北永清等地,永清借助这一机遇,规划建设了服装产业新城,从单纯的批发零售承接,逐步向服装设计、加工、品牌培育等全产业链发展转型。
津冀承接产业的能力建设
天津在承接高端制造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天津滨海新区通过完善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承接了来自北京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的转移。例如,空客A320总装线落户天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航空零部件供应商集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河北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不断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京张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北京与张家口之间的交通时间,为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向张家口延伸产业布局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河北积极建设产业承接平台,曹妃甸新区、正定新区等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产业协同创新
创新资源共享
京津冀建立了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技成果等资源的共享共用。例如,北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其拥有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通过共享平台向津冀地区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开放,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提高了区域整体的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三地共同建立了成果转化机制。北京的一些高校科研成果可以在天津、河北的产业园区进行转化。例如,清华大学的某些新能源技术成果在河北保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产业化,带动了保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产业协同创新联盟
组建了多个跨区域的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如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联盟,联盟内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展大数据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工作。通过联盟的形式,整合了区域内的产业创新力量,提高了京津冀在大数据产业领域的整体竞争力。
这些联盟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京津冀钢铁产业协同创新联盟,致力于钢铁行业的智能制造技术研发,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了京津冀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京津冀三地统一了环保标准,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例如,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三地同步实施限产、停产等措施,共同应对雾霾天气。同时,加强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提高了环境监管的效率。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共同推进流域治理。京津冀协同治理永定河,通过跨区域调水、河道生态修复等措施,改善了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绿色产业发展
京津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河北张家口依托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北京和天津在新能源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等方面具有优势,三地在新能源产业链上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例如,北京的科研机构研发新能源发电技术,天津制造相关装备,张家口进行大规模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
生态农业也是京津冀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河北的一些地区通过与北京、天津的农业企业合作,发展有机蔬菜、水果种植等生态农业项目,供应京津市场,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涉及到企业税收、GDP核算等利益分配问题。例如,企业从北京疏解到河北后,原在北京的税收部分如何合理分配给河北,目前还缺乏完善的机制。这可能影响到企业疏解和地方承接的积极性。
产业协同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
虽然在部分产业领域实现了协同发展,但从整个区域产业体系来看,协同的深度还不够。例如,在一些高端制造业中,虽然有企业的转移和合作,但在核心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协同还较为薄弱。同时,协同的广度也有待拓展,一些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协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
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北京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资源丰富且质量高,而河北相对薄弱。这可能影响到人才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进而对产业协同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例如,高端人才可能因为河北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而不愿到河北的产业园区工作。
总体而言,京津冀产业协同在多方面取得了走深走实的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以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更高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