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社会事业向好发展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系统呈现了“十四五”以来我国社会民生领域的发展成就。报告从民生发展基础、公共服务供给等维度,用翔实数据展现了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显著变化,为后续民生建设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一、民生发展基础:总量稳定与结构优化双轨并行报告将人口、就业、居民收支作为民生发展的核心基石,数据显示我国在规模优势保持的同时,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人口发展质量显著提高:202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140828万人,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85798万人,占比60.9%,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口分布呈现“城镇集聚+东部集聚”特征,城镇化率达67.00%,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占比40.32%,提升0.30个百分点。人口素质方面,2024年平均预期寿命79.0岁,较2020年提高1.07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21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5.37%,均实现大幅提升。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2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73439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7345万人,占比64.5%,较2020年增加1074万人。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就业人员35866万人,占比48.8%,凸显“就业蓄水池”作用;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2024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5.1%,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515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63万人。居民收支实现稳步增长: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较2020年增加9125元,2021—2024年年均实际增长5.5%,与GDP增速同步。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9%,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34。消费方面,2024年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恩格尔系数降至29.8%,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消费年均增长10.0%,服务性消费增速快于商品性消费3.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二、公共服务供给:均衡可及与质量提升协同推进报告聚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展现了我国在“投资于人”理念下的普惠性建设成果。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4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高至3162元;企业年金参保人数3242万人,基金规模36422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19.3%、61.9%。医疗保障方面,基本医保参保人数13.3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达670元。社会救助力度增强,城乡低保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7.8%、19.5%,保障效能持续提升。教育普及程度跻身世界前列:基础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24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2.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0%,均较2020年显著提升。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846万人,构筑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6.5万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12年不低于4%,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医疗健康资源扩容提质:2023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23张、执业(助理)医师3.40人,较2020年分别增长11.9%、17.2%。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95.5亿人次,入院人次3.0亿人次,较2020年分别增长23.4%、31.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健全,2023年末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人员101万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达7.15人。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资源更加普惠,2024年末全国博物馆7046个,较2020年增长21.7%;公共图书馆持证活跃读者1.1亿个,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超99.7%。文化消费与产业升级同步推进,2024年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67.8%,网络视频用户达10.7亿人;2023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9%,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比34.8%,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三、专家解读:数据背后的民生逻辑与发展启示对于报告呈现的趋势,专家从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等角度进行了解读。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指出,恩格尔系数降至30%以下伴随服务消费崛起,将推动个性化消费增长,同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结构转型。针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的现象,他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平台企业带来的就近就业机会是重要支撑。对于企业年金发展,专家建议通过提高个税抵免额度、拓宽投资渠道等方式进一步激发活力。总体来看,报告不仅是“十四五”以来民生建设的“成绩单”,更凸显了我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逻辑,为“十五五”时期民生事业向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