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汽车关税引本土市场持续波动
美国车企的困境,本质上是全球化产业链与单边保护主义激烈碰撞的结果。
“美国挥舞的关税大棒,正以戏剧性方式回击本土制造业。”福特汽车最新财报显示,该公司因关税成本在第二季度损失8亿美元,这是其自2023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
通用汽车同样未能幸免,二季度因关税损失11亿美元。
旗下拥有克莱斯勒等多个品牌的斯泰兰蒂斯报告称因关税损失3.5亿美元。美汽车业“三巨头”预测,2025年关税将给美国汽车业造成总计70亿美元的利润损失。
01 关税政策演变:从整车到零部件
美国政府的汽车关税政策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和调整。
2025年4月3日,美国对进口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加征25%关税的政策正式生效。关税适用于进口乘用车、轻型卡车以及关键汽车零部件。
随后,10月17日,美国政府再度宣布自11月1日起对进口轻型与重型卡车征收25%关税,对进口巴士征收10%关税。
最具戏剧性的是,白宫在面临美国汽车制造商长达数月的游说后,不得不对政策进行调整。
白宫宣布将一项针对进口汽车零部件的 “关税减免安排”延长至2030年。
根据该计划,进口汽车零部件到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在2030年之前将获得车辆标价零售价3.75%的抵免。
02 回旋镖效应:美车企首当其冲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并没有如预期那样保护本土企业,反而使美系车企陷入了更为不利的竞争地位。
美国政府与日本、欧盟达成的差异化关税协议,导致日欧车企对美出口仅需缴纳15%关税,而美系车辆的零部件却被征收25%关税。
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直言,这等于让“美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失去了公平竞争力”。
当政策制定者高呼制造业回流时,那些真正留在美国的企业却沦为最大受害者。
以福特为例,尽管其整车标榜“美国制造”,但供应链却深度融入全球体系,数千种零部件依赖海外采购。
美国汽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汽车关税将导致全行业成本增加1080亿美元,其中仅福特、通用和斯泰兰蒂斯就将承担420亿美元。
03 成本传导:消费者成最终承担者
关税成本正以超预期速度向消费终端传导。
高盛测算显示,截至2025年6月,美国企业承担了64%的关税成本,消费者承担22%,出口商承担14%;而到10月,消费者承担比例将飙升至67%。
美国研究机构安德森经济集团警告,汽车市场涨价潮已进入倒计时,部分进口豪车及电动汽车涨幅或超1.2万美元,本土汽车亦将上涨2000美元至3000美元。
这一冲击在次级市场更为显著,二手车价格和汽车维修成本将随之攀升。
据凯利蓝皮书公司10月13日发布的数据,美国新车平均交易价格9月首次超过5万美元,创历史新高。美新车价格已连续一年多保持上涨趋势,近几个月涨势加快。
04 产业链冲击: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的碰撞
美国车企的困境,本质上是全球化产业链与单边保护主义激烈碰撞的结果。
由于美国本土汽车制造商通常在墨西哥或加拿大组装汽车的部分零部件或关键组件,再将其进口到美国进行最终组装。
因此这些零部件和组件可能多次跨越边境,从而累积多轮关税。
安德森咨询公司估计,关税政策生效后,美国汽车零售价格每辆将上涨4000美元至1万美元,购买汽车激励措施将消失,汽车库存的可选择性将减少,一些汽车厂商将不再生产低端汽车。
考克斯汽车咨询公司将2025年美国汽车销量预期从1630万辆下调至1560万辆,下调幅度为4.3%。
05 政策调整:豁免机制与现实困境
面对业界的强烈反应,美国政府不得不对关税政策进行局部调整。
白宫同步推出“进口调整抵消”方案,针对国内发动机制造商提供税务优惠。修订后的政策将针对国内组装车辆提供3.75%的销售退税。
花旗9月份的研报指出,美国实际有效关税税率仅为9%-10%左右,远低于约18%的理论税率水平,核心原因正是政策性的“豁免和例外”。
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后的2019-2021年间,957家公司提交了163,522项关税豁免申请,批准率高达61%。
然而,这些补救措施并未完全解决根本问题。福特汽车表示,尽管减免政策有助降低部分负担,公司今年预估仍将支付约20亿美元关税。
白宫官员强调,新措施是与汽车产业共同磋商的结果,目的在于“扩大国内产能、强化产业韧性”。
然而,这些调整能否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仍是未知数。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数据显示,美国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48,连续第5个月低于荣枯线。
当国际竞争对手加速整合全球资源时,美国车企却在内耗中逐渐丧失技术迭代的先机。
|
|